塞罕坝红色教育基地:如何以特色培训模式激活精神传承新动能?

来源:塞罕坝教育基地 作者:崔老师 时间:2025/6/23 9:58:17 浏览:39次

引言:塞罕坝精神的当代回响

在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,塞罕坝机械林场以“牢记使命、艰苦创业、绿色发展”的精神内核,成为红色教育的生动课堂。这里不仅是生态奇迹的见证地,更是精神传承的实践场。如何将塞罕坝精神转化为可感知、可参与的培训模式?塞罕坝红色教育基地给出了创新答案。

一、四位一体模式:打破传统培训的边界

塞罕坝红色教育基地的特色培训模式,以“实地考察+模拟带团+专家教学+新媒体创作”为核心,构建了一个多维度、立体化的学习体系。文化旅游学院曾组织550名学生前往林场,通过沉浸式教学,学生不仅提升了导游词撰写、现场讲解等核心能力,更在精神层面实现了系统性突破。

这种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,它将课堂延伸至绿水青山间,让学员在真实环境中感受塞罕坝精神的魅力。实地考察中,学员们亲眼见证了荒原变林海的奇迹;模拟带团环节,他们亲身体验了导游工作的艰辛与乐趣;专家教学则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深度解读;而新媒体创作,则让学员们以现代方式传播塞罕坝精神,形成新的文化记忆点。

二、分层教学:精准对接不同专业需求

塞罕坝红色教育基地的培训模式,并非一刀切,而是根据学员的专业背景与职业需求,进行分层教学。导游专业的学生,在历史故事串联与应急能力训练中精进技能;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,则结合历史与自然风光,构思特色主题线路;旅游管理专业聚焦景区服务优化与生态保护实践;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则探索文化与生活体验的课程转化。

这种分层教学,不仅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,更让学员们在各自领域内找到了塞罕坝精神的实践路径。它证明了,塞罕坝精神并非抽象的概念,而是可以转化为具体行动指南的宝贵财富。

三、互动式教学:激发学员的主体性

在塞罕坝红色教育基地的培训中,互动式教学成为一大亮点。通过案例分析、角色扮演、实战模拟等环节,学员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,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。他们分组讨论、提出解决方案、模拟销售场景,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参与度与学习效果。

例如,在草原越野车深度体验环节,学员们深入未开发区域,锤炼研究性学习能力。这种经历,不仅让他们对塞罕坝的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更激发了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。互动式教学,让塞罕坝精神的传承不再停留在口号层面,而是转化为学员们内心的动力与行动指南。

四、持续跟踪:确保培训效果的落地

塞罕坝红色教育基地的培训模式,并非一锤子买卖。在培训结束后,基地会通过定期回访、问卷调查、学员反馈等方式,了解学员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培训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情况。这种持续跟踪与反馈机制,确保了培训效果的落地与持续优化。

例如,有学员在培训后,将塞罕坝精神中的“绿色发展”理念应用于工作中,推动了所在景区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。这种实践成果,不仅验证了培训模式的有效性,更为塞罕坝精神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结语: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

塞罕坝红色教育基地的特色培训模式,以其实践性、针对性、互动性与持续性,为红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范式。它证明了,塞罕坝精神并非过时的口号,而是具有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宝贵财富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随着更多学员的加入与更多实践的探索,塞罕坝精神必将在更广阔的领域内绽放新的光彩。

课程咨询
老师在线

课程咨询

155-1048-0752

行程咨询

177-1314-5404


老师微信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