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建攻坚:塞罕坝艰苦奋斗精神的三重实践
荒漠变林海,荒原成绿洲。半个多世纪前,一群建设者响应号召奔赴塞北高原,在年均积雪7个月、极端低温-43℃的环境中,用青春与汗水筑起百万亩绿色屏障。这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史,铸就了"牢记使命、艰苦创业、绿色发展"的塞罕坝精神内核。今天,当我们将这股精神力量注入党建肌体,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

某地林场党支部的会议室里,泛黄的造林日志在党员手中传递。"渴饮沟河水,饥食黑莜面"的创业故事不再是遥远传说。他们效仿塞罕坝人"先治坡后治窝"的作风,把组织生活搬到造林一线。白天栽植苗木,夜间围炉研讨,将"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"的乐观()转化为攻坚克难的韧劲。一年间,该支部带领群众在石质山地造林成活率提升40%,印证了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命力。
艰苦从来不是目的。塞罕坝人用行动诠释:真正的奋斗要锚定绿色发展航向。某社区党委从林场"绿进沙退"的蜕变中汲取智慧,建立党员责任区制度。他们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"二次创业"战场,拆除违建时不搞"一刀切",而是带头在腾退空地栽种绿植。当紫薇花墙取代水泥围墙,居民自发成立护绿志愿队。这种从"造绿"到"护绿"的转变,正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。

精神传承需要制度护航。借鉴塞罕坝"三代人接续奋斗"的经验,某机关党委创新建立"精神传承档案"。新党员入职时接受"三件套":一把造林锄头复制品、一本使命故事集、一份绿色发展承诺书。在年度评议中,增设"艰苦奋斗指数"测评,将抽象精神转化为可量化的行为准则。当年轻党员在防汛抢险中连续奋战36小时,他们终于懂得"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"背后的信仰力量。
最新统计显示,开展塞罕坝精神学习的基层党组织,在民生实事办结率和群众满意度上平均提升25个百分点。这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:党建工作的生命力,永远深植于艰苦奋斗的土壤。当党员们像塞罕坝人那样"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",组织建设就能焕发持久动能。
夜幕下的林海松涛阵阵,恰似奋斗者的呼吸节拍。它提醒着我们:党建不是会议室里的坐而论道,而是荒漠植绿的躬身实践。每一株幼苗的成活,都在续写塞罕坝精神的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