塞罕坝红色教育:党员干部的朝圣之路

作者:春风的浪子 时间:2025/8/28 8:59:16 浏览:7次

从一棵落叶松到 112 万亩人工林海,塞罕坝红色教育把课堂搬进风吼沙鸣的坝上高原。车轮碾过砂石,耳边掠过松涛,学员忽然明白:所谓朝圣,不是走向神坛,而是走向自己曾丢失的那股子倔强。

风沙吹不灭的马灯

1962 年,369 名开拓者扛着铁锹、背着窝头扎进零下四十度的荒原。没有路,他们就把帐篷扎在风口;没有树,他们就把树枝削成筷子。那盏马灯挂在歪脖子桦树上,灯芯短得可怜,却亮得惊人。今天,学员摸一摸灯罩上的裂纹,指尖像被火舌舔过 —— 原来信仰可以如此具体,具体到一盏灯、一把锹、一口冻硬的馒头。

绿色答卷上的红色笔迹

有人把塞罕坝精神简化为 “种树”,其实它更像一场开卷考试:题目是 “荒原变绿洲”,答题人却要用一生去写答案。老职工回忆,最苦的不是寒冷,而是反复 —— 栽了死,死了再栽,循环到第七年才看见第一抹绿。党员干部站在 “尚海纪念林” 前,忽然懂了什么叫 “久久为功”:它不是口号,是算得出的年轮,量得出的胸径,看得见的松针密度。

从 “要我干” 到 “我要干”

课堂搬到望火楼,学员轮流值守两小时。对讲机里传来 “无火情” 的报平安,有人长舒一口气,有人却悄悄红了眼眶 —— 原来 “守” 比 “攻” 更难熬。带班老师不说话,只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:责任不是上级压下来的,是自己长出来的。下山时,学员把矿泉水瓶揣进兜里,说 “留着浇树”,语气像在呵护一个刚出生的孩子。

精神坐标与生态密码

卫星遥感图显示,塞罕坝森林每年为京津输送 1.37 亿立方米清洁水,固定二氧化碳 86 万吨。数字背后,是三代人把青春嵌进年轮。学员在笔记本上画下两条曲线:一条是森林覆盖率,一条是个人挫折指数。两条线反向而行,像一把张开的剪刀,剪断的是 “躺平” 的借口。

返程的大巴启动前,司机突然熄火,让大家回头看:夕阳把新栽的樟子松拉得老长,影子像一排敬礼的战士。车厢里没人说话,却齐刷刷举起右手 —— 那一刻,党员干部找到了比打卡拍照更庄重的仪式。

塞罕坝红色教育没有围墙,它的边界由每一棵活下来的树划定;也没有毕业证,因为真正的结业,是把 “牢记使命” 从口号变成下一次出发的脚印。


课程咨询
老师在线

课程咨询

155-1048-0752

行程咨询

177-1314-5404


老师微信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