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代塞罕坝人用生命诠释的党建培训真谛

作者:远舟 时间:2025/10/15 11:21:29 浏览:35次
塞罕坝的早晨,风从坝头掠过,松针发出细微的摩擦声。那声音像极了一位老党员压低嗓音的叮嘱:根要扎得深,枝才撑得开。


1962 年,第一批上坝的党员背着铁锹、干粮、党旗,在零下四十度的夜里点燃篝火。火光照亮冻裂的手背,也照亮一张写着 “为首都挡风沙” 的纸条。没人想到,这张纸条后来成了党建教材里最朴素的一页。


第二代护林人接过铁锹时,林带已高出头顶。他们学会用经纬仪,也学会用望远镜。望远镜里,黄沙边缘的村庄亮起了电灯。老党员在支部会上说:“灯亮了,人心也要亮。” 于是,他们把党课搬到林间空地,围着树桩讨论 “如何让林子自己养活自己”。


第三代年轻人背着无人机上来,屏幕里绿色像潮水般涌向天边。他们问:“前辈用血种下的树,我们除了守护还能做什么?” 答案写在一张新的纸条上:“让每棵树会呼吸,也让每个党员会思考。” 党建培训于是多了一门 “树语课”,听年轮讲纪律,看根系讲忠诚。

有人质疑:种树和党建有何相干?老党员把铁锹插进土里,锹柄上刻着一句话 ——“把根留住”。根是信仰,也是方法。塞罕坝的奇迹不在树多高,而在人心多稳。


如今,林区的党课不再讲宏大口号,只讲三件事:风来时怎么站稳,雪压时怎么撑住,干旱时怎么向下扎根。学员听完,把这三件事带回城市,带回机关,带回自己的岗位。


塞罕坝的夜空很黑,星星很亮。老党员说,星星像不像群众的眼睛?你干得好不好,它们都看着。于是,党建培训的最后一课总在夜里进行,抬头看星,低头看路。


有人问,塞罕坝精神会不会被时间冲淡?风吹过,松涛声一阵紧似一阵,像回答,又像追问。


答案在土里,在树上,也在每个人的脚印里。只要根还在,精神就不会走。


下课铃响起,学员把一枚松果放进衣兜。那不是纪念品,是一粒随时能发芽的提醒:做人如树,先扎根,再向上。
课程咨询
老师在线

课程咨询

155-1048-0752

行程咨询

177-1314-5404


老师微信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