塞罕坝精神不是口号,而是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绿色长征。它把荒漠变林海,也把 “功成不必在我” 的执政刻度,刻进每一道年轮。今天,党员干部再读这 12 堂生态党课,读的是方法论,更是价值观。
第一课:把 “种一棵树” 写成政治答卷
当年林场职工在零下四十度埋下第一株落叶松,看似笨拙,实则把 “对党忠诚” 翻译成可触摸的年轮。今天的干部,若只会念文件,不会看土壤湿度,忠诚就缺了靶心。
第二课:让 “风沙” 成为考题而非借口
有人抱怨环境差、底子薄,塞罕坝人却把风沙当监考老师。风越大,越要校准 “政绩坐标”—— 是留下一片荫凉,还是留下一堆批示。
第三课:把 “久久为功” 拆成可量化的旬计划
三代人接力,不是浪漫叙事,而是把百年目标切成每旬每亩的成活率。党员干部的 “任期焦虑” 在这里被治愈:你只需保证今天比昨天多一抹绿。
第四课:用 “失败率” 检验党性
1962 年造林失败九成,检讨会上没人甩锅天气,只问一句 “苗死了,人心散没散?” 如今项目黄了,先别写免责报告,先写 “向死苗道歉书”。
第五课:把 “碳汇账本” 写进组织生活
一棵树一生可吸二氧化碳多少吨?把这笔账算进支部主题党日,比背概念更能让人出汗。数字不会说谎,说谎的是不敢用数字量责任的人。
第六课:让 “护林员” 成为最硬的关系户
塞罕坝防火办主任三十年没让亲戚砍过一根枝。党员干部若连家门口的绿化带都管不住,遑论管项目?
第七课:把 “巡山轨迹” 变成群众路线
GPS 轨迹显示,优秀护林员的脚印与村民赶集路线高度重合。干部下沉,不是去 “视察”,而是去 “顺路”—— 顺的是百姓生计的路。
第八课:用 “年轮” 考核传承
老职工退休前带徒弟认树:“这棵比我老,你死了它还得活。” 干部交接若只交公章不交 “绿色家底”,就是政治断根。
第九课:把 “生态补偿” 翻译成共同富裕
林场用碳汇收益给周边村修路灯,村民从砍树人变看树人。党员干部要懂:绿水青山不是慈善,是股权。
第十课:让 “防火演练” 成为组织力体检
一场模拟火情,暴露的不是装备短板,是支部响应速度。火场如考场,慢半拍就是党性迟到。
第十一课:把 “寂寞指数” 纳入心理关怀
年均无霜期仅五十二天的孤独,靠每月一次 “家书朗读会” 化解。干部心理服务,别只谈减压,要谈 “为什么值得”。
第十二课:用 “绿色勋章” 重新定义荣誉
塞罕坝人把 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 挂在林子里,奖章会生锈,林子不会。党员干部的荣誉,若不能在大地上留下比公章更深的印,就只是塑料花。
写完这 12 课,你会发现:塞罕坝精神从来不是 “艰苦” 二字能概括,它把党性种进土壤,让政绩长出年轮。今天的党员干部,不必都去种树,但必须学会在每一项工作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 “塞罕坝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