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问:为什么非得在塞罕坝?

作者:远舟 时间:2025/10/13 8:56:36 浏览:39次
塞罕坝的林子会说话。它们用六十年的年轮告诉来者:什么叫 “党性体检”。
站在尚海纪念林边缘,风把松针吹得沙沙响,像一张巨大的听诊器,贴在每一位干部的胸口。心跳是否稳健,一问树便知。


第一把标尺:风沙硬度。
当年第一批上坝的毕业生,在零下四十度的白毛风里栽下第一棵落叶松。树活了,人也要活成树的样子。今天的学员需在八级大风中完成一次 “逆风行走”,风沙打在脸上,疼不疼是一回事,退不退是另一回事。有人走了两百米就转身,有人顶着风把树种完。风把答案写在脸上,组织把答案记在心里。


第二把标尺:绿色刻度。
塞罕坝精神教育路径里有一条 “沉默课程”:每人领一把铁锹、一桶水、一株苗,不讲话,只种树。苗活不活,三天后见分晓。有人把苗栽在背风坡,有人把苗栽在石头缝。活下来的苗,就是党性里那一点 “不死” 的倔强。数字不会撒谎:成活率低于 85%,自动进入 “回炉班”。


第三把标尺:时间重量。
党性体检标准里最残酷的一项,叫 “守夜”。学员独自在望火楼待一晚,对讲机静默,只有星空和松涛。凌晨两点最容易犯困,也最容易想起自己入党时举过的拳头。天亮后写一份 “守夜手记”,不许超过三百字。有人写 “风很大”,有人写 “我很小”。字越少,分量越重。


有人问:为什么非得在塞罕坝?
回答藏在尚海纪念林的一块旧木牌上:前人种树,后人修德。树不修,长不直;德不修,行不远。塞罕坝干部培训模式把课堂搬进林子,把考题交给风,把阅卷权交给时间。


离开那天,每位学员带走两样东西:一株用红绳系着的小松苗,一张写着 “下次回来,树要比你高” 的卡片。
松苗能不能活,卡片上的字会不会褪色,没人知道。
但风会记得,树会记得,沙会记得。
党性不是写在纸上的誓词,是长在土里的年轮。
塞罕坝用六十年的风沙证明:真正的体检,不在医院,而在心里。
课程咨询
老师在线

课程咨询

155-1048-0752

行程咨询

177-1314-5404


老师微信

TOP